还搞什么元宇宙,现实世界还不够魔幻吗?
1994年4月5日,深受药品、身体疾病以及抑郁症所害的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在自己西雅图的家中饮弹自杀,时年27岁,为全世界留下一段传奇,以及一个魔幻且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
而更魔幻的是,在28年后,这位影响力堪比迈克尔·乔丹之于篮球、穆罕默德·阿里之于拳击的摇滚巨星,居然在小红书上“复活”了。并且,他还到中国来开了场演唱会,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感召,定居在了北京。一时间,让人不知道该说感谢“上帝佛祖玉皇大帝观音菩萨”,还是该喊“见鬼了卧槽”。
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位“李鬼”网友,能将冒充外国人来在社交媒体上抬B格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玩得如此“超凡脱俗”,实在是位装糊涂的高手。
但他装糊涂也就算了,没想到有些网友是真糊涂。看着“最新演唱会照片”下方那些“欢迎来到中国”的留言,很难不让人萌生“今夕是何年”的错乱感——原来这招真的行得通的吗?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去演一下吉米·亨德里克斯或者布莱恩·琼斯?
顺便科普一下“27俱乐部”
幸运的是,评论区很快有人拆穿了“李鬼”的谎言,告诉我时代没变,我还没老,柯本真的没有诈尸跑到北京开演唱会,我们的世界还没有脱离物质基础,变成死人可以复生的高魔世界。但这位“李鬼”老哥显然对“装死人”有着一番独到的理解,在被人拆穿的时候,仍然能说出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
被人遗忘才是真正死亡,柯本没有被人遗忘,所以他没死,简直是段“完美”的三段论逻辑,虽然这位仁兄的Cosplay只是昙花一现,他很快删光了所有动态,并“转世”成了埃里克·坎通纳——曾效力于曼联的著名球员,绰号“国王”,但他的狡辩之精彩,还是足以进入本年度互联网整活大师的候选名单。甚至他“转世”成为“世界足球先生”这件事,还能成为这段整活佳话的绝佳结局。
在微博上,有人说这是孙笑川吧老哥钓鱼用的账号,考虑到近期孙吧老哥所热衷的装外国人整活,这个留言有一定的可信度。然而,在孙吧以及其他的论坛里都没有搜索到相关信息,这位老哥在“转世”之后也没有进一步的“营业”,因此这个论调只能当做传闻处理,没有什么证据支撑,大家看看就好。
不过,正所谓“一山还有一山高”,互联网文化的宗旨永远是“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在我们惊叹于柯本死而复生重开演唱会的时候,在B站有位老哥,告诉了我们“装死人”的更高境界和收益是来自阴间的带货。
这位顶着希区柯克的名头和头像的老哥和“柯本”不同,他的整活没有个人色彩,纯粹就是个无情的带货机器,而且相当“持之以恒”——从去年七月份开始就一直默默耕耘、坚持不懈,几乎每天都要发布一条带货动态,一直到今天都未曾停歇。不仅积攒了六万多的粉丝,还收获了二十几万的赞,为我们说明了即便是整活,坚持也同样是胜利的至理名言,只不过,从他的粉丝数量和动态点赞数量来看,他大概率是被B站给限流了。
最新一条和最早一条都是内裤,首尾呼应
互联网是荒诞的,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互联网是荒诞的,那么这位“柯本”和这位“希区柯克”,我想能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说明——在互联网,你想死都难。
除了这位“柯本”,各大社交媒体里还有无数个“柯本”,随时等着诈尸。
用同样的逻辑去搜索,你还能看到无数个“大卫·鲍伊”和“约翰·列侬”。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流量,流量的本质是网友的关注,没有什么比这些名人更具备关注度,也没有什么,比这些名人“死而复生”更具有噱头性。
某种程度上,这位“柯本”老哥说的没错,我们对于一位公众人物的共同记忆,让其能够在大众的记忆中“永生”,只要涅槃的歌还在传唱,柯本就会不断在听众的心中“复活”,这样的事并不少见,虽然不至于像这次的“柯本”一样离谱,但每当有个著名人物死去,相关的事情,就一定会流传于互联网的某个角落。
比如你在微博上用“#XXX复活指日可待#”这样的标签搜索,总能找到一些网友的整活。在这之中,因为著名偶像蔡徐坤的固定消息回复是“在录新歌”,所以借用这个固定回复整活的截图,是这些动态中的常客。
比如每年的4月1日,你除了能看到各大厂商的愚人节整活以外,还一定能看到对风华绝代的“哥哥”张国荣的缅怀,以及“张国荣复活”的谣言——2013年的时候,小四郭敬明还在这个谣言上点了把火,导致他在微博被人“炎上”。
再比如,最近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突然爆火的“中国科比”Cosplay运动,你能看到无数人在试图将科比“秽土转生”到中国乡间。
电脑图源:科比吧
但这样的“永生”是不是件好事,是相当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果这些事情只是流传于网友之间的整活,那最多也只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不会真的被推到台前,变成一个公众事件。但显然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大家对于名人的缅怀,注定会遇上准备收割粉丝情怀的“大公司”们。
拿“死人”博眼球的事情,网友们整活的时候在干,但把这件玩得真正出神入化的,还得是与这些人合作更多的,为他们制作作品的“公司们”——他们消费“死人”的方式光鲜亮丽,对流量的胃口也更深不见底。
现代技术的进步让虚拟的互联网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无所不能,随着CGI技术的发展,让“死人”来完成他们生前的工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因为疫情而难以出行的布鲁斯·威利斯,通过AI换脸的技术,在自身毫不参演的情况下,完成与俄罗斯手机运营商MegaFon 的广告拍摄合作,还拿了上百万美元的演出费时,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死人复活”在现代影视行业里已经是个注定会被打破的禁忌。
《速度与激情7》中,因为意外车祸死亡的保罗·沃克,最终在他两位弟弟的帮助下,借用业已成熟的CG技术,完成了他生前所接下的拍摄工作,在电影里还有着相当多的戏份。
电脑《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里,早已去世的彼得·库欣和凯利·费雪,也是通过成熟的CG技术,获得了重新出演总督塔金和莱娅公主的机会,让这个紧接着前作剧情的电影,有着更出色的表现力。
同样的做法,还有个更为著名的例子,那就是《黑豹2》。
在《黑豹》中扮演主角特查拉的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在《黑豹2》开拍前就因为罹患大肠癌去世。或许是出于对博斯曼所演绎的角色的尊重,或许是考虑到系列续作换主角会造成巨大的舆论风波,最终迪士尼决定不换主角,通过CG技术来在电影里“生造”一个由博斯曼饰演的“特查拉”出来。
但如果说上述的这些例子,这些CG造人的技术,都只是在拍摄项目已经启动时遇上意外才被迫使用的“下策”,某种程度上符合大众认知中的“影视伦理”,那一些制作公司在其他一些作品里展现出的“吃相”,就有些难看了。
三年前,一部名为《寻找杰克》的电影在当时的电影圈引起了轩然大波,原因是这部电影启用了一个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演员——詹姆斯·迪恩。各位看官应该电脑对这名演员没有什么印象,这是很正常的,虽然他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18名,但这个人在1955年就因为意外车祸去世了。
一个已经死了六十几年的人,突然被拉出来出演一部电影中的主要配角,任谁也不可能猜得到,这种做法毫无疑问有“吃人血馒头”的嫌疑。虽然片方美其名曰“这个复杂的角色难以找到演员驾驭,詹姆斯·迪恩是最好的人选”,但一个逝世多年的人,显然没有什么点头或者摇头的能力。
这个事件在当年几乎引起了整个电影圈的集体反对,著名超级英雄美队的扮演者克里斯·埃文斯在推特上直接嘲讽片方说“这糟透了,我们要不让电脑画一张毕加索的新画,或者写几首约翰·列侬的新歌?这种行为是可耻的。”
但制作公司们干的“可耻”的事情并不少,除了这次震惊全球的“死人主演电影”事件外,在广告行业,让“死人”来带货的例子还有很多。
2013年,一家名为 Johnnie Walker的威士忌厂商,在获得李小龙后人的授权后,通过CG技术让伟大的“Bruce Lee”为他们拍摄了一支效果出色的广告。
同样是2013年,德芙巧克力也播出了一条完全由CG制作的,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商业广告,引起外界巨大反响——讽刺的是,奥黛丽·赫本在生前几乎没有拍摄过商业广告。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在现实世界里看到这些著名人物的作品,是因为我们想要再一次感受他们的创造力、个人魅力,以及其中掺杂着好与坏的复杂人性,活生生的人,是我们尊重并热爱他们的前提。
但很显然,技术是无法复现这些的——最起码现在不能。
这些“大公司”们把死去了的名人们复生,也不是让他们来干这些的,他们想要的,无非是让“天王巨星”们从地府里爬上来给他们“卖肉松饼”。
所有名人广告与带货的本质,都是卖肉松饼
要不怎么说这个世界魔幻且荒诞,死了二十几年的“柯本”可以复出开演唱会,死了四十几年的“希区柯克”能在B站带货,死了六十几年的“詹姆斯·迪恩”会被捞上来再“主演”一部电影。
所以别跟我聊什么元宇宙,现实世界就已经够虚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