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USB,估计在座的各位不会有不知道的,毕竟这个接口可是现在世界上最成功,最普遍,最流行的接口,基本上只要是个电子产品,那基本和USB有关系,就是这个机器上没有USB,那充电也往往用的是USB线
红酒老师,电子表不用呀
就你话多,回头叫你家长过来!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几乎每个人都用过USB,那么USB诞生至今的历史,有多少朋友熟悉呢?USB每一代之间的区别,不同形状之间的区别,又是怎么来的呢?
那么今天就走进USB标准的发展史
首先在一开始短暂的先做一个小解释,很多人谈到USB……在语言习惯上就是USB接口,USB接口,红酒一开始在写文案的时候也标的是“USB接口发展史”
但事实是USB它是一个标准,所谓接口它只是一个我们看到的物理连接的东西,但真正的USB是指“电脑连接设备”的,这么整个的一个数据传输的标准,所以这里我们讲的是USB标准的演变,而不是只讲USB接口外形的演变
接口不等于标准,标准不等于接口
言归正传,USB标准诞生于90年代中期,在那个时候,个人电脑已经颇为发达了,但是随着电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这么几个矛盾
第一是80年代的机械硬盘革命,自从1981年3.5寸机械硬盘,1988年2.5寸硬盘面世之后,整个机械硬盘界的发展就走上了快车道,容量的增速堪称是日新月异,1991年IBM发布了首款1GB的民用3.5寸硬盘,是硬盘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与此同时,许多用户发现自己手上的接口的传输速度还在用byte计算,1KB等于1024byte,大家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慢的速度
于是更快的速度,就成了新标准的第一需求
第二是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摩尔定律的指导,到了90年代的时候民用计算机已经能够提供较高的性能,这使得电脑现在可以通过扩展来办到以前许多需要专用设备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调音,绘图等等
所以更好的兼容性,就成了新标准的第二目标
第三是90年代初,电脑界充斥着大量的接口,比如IBM推出的PS/2接口,经常用来接打印机的LPT接口等等
因此更好的通用性,就成了新标准的最终方向
基于以上三点理由,英特尔里的一位印度裔工程师阿杰伊·巴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仅向公司上报,还在去别家公司串门的时候去游说
阿杰伊·巴特
虽然其他公司一开始都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幸运的是英特尔高层对这个设想表示了高度首肯,于是公司出面找到微软,微软看到英特尔这是玩真的,于是也转变了态度,两家公司就成了新标准的召集人
在这两位骨干的召集下,一群巨头们联合了起来,成立了USB标准化组织(USB Implementers Forum),简称USB IF
USB IF由来自五家美国,一家日本,一家加拿大的七家公司组成
它们分别是康柏(2001年被惠普收购),英特尔,微软,NEC,北方电信(搞WIMAX搞破产那个),DEC(1998年被康柏收购)和IBM,七家公司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就连唯一的日本公司NEC,那也是当初日本电脑不可动摇的老大,依靠自己的PC系统和微软分庭抗礼的存在
然后结合我们上面说到的三点重点,新标准的最终名称叫做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其中总线简单来说就是传输标准的意思
通用是为了强调这个标准兼容性好,泛用性广
串行则是说明这个标准是串行的,串行打个比方就是单车道,与之相对的并行就是多车道,我们知道传输数据的时候也是存在一个频率的,早期速度比较低,频率比较低的时候人们发现多车道比单车道运送量大
但到了后期速度逐渐变快,频率逐渐变高的时候,人们又发现多车道上很多车乱变道占线(串扰),最后效率反而没有高速的单车道来得快
高速的单车道好比高铁
如果要强行解决多车道乱变线的问题,就必须在车道上加隔离带(加地线屏蔽)最后的结果就是接口变得很大,很臃肿
所以串口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说完了USB名字的含义,来提一嘴USB的工作方式
USB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
数据传输都由主机牵头,任何时刻整个USB数据链上(主机-HUB-设备)仅允许一个数据包的传输,然后主机这边采用轮流咨询的方式(一个一个问过去)
整个方式是通过分包传输,主机先放了一个令牌包,然后再照着令牌包把数据包带到对应设备,然后对应设备收到数据包之后,发送一个握手包回主机,数据传输完成
相当于送快递
打个比方一个USB口通过HUB串了十几个设备,电脑要把一首歌扔进其中一个硬盘里,于是电脑填了一份快递单,写上“传XX歌给XX硬盘”
问题在于,电脑知道目标是谁,但是电脑不知道XX硬盘住在哪(如果要提前标记数据链的位置可能会影响到兼容性)
于是电脑得拿着这个快递单,沿着这条USB挨家挨户轮流敲门问谁是XX硬盘
敲到了XX硬盘的门之后,XX硬盘收下了这首歌,签收了回执带回给主机,流程完毕
这种工作模式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HUB接了十个八个设备还能拖得动,因为USB设备可以一个一个轮流工作
只要供电能跟上,就能最大扩展上百个
USB是一个主机主动,设备被动的传输方式,所以USB在整个电脑主机的体系中地位很低
从好的方面来讲,这使得USB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得以实现,你的插拔与否不会影响主机的工作,你的死活主机不在乎,也不必在乎
可能会有观众看到这就想说:这不对啊,我之前拔了XX设备,电脑就死机了
这是因为电脑的驱动程序崩溃引发的系统死机,归根结底,这是软件的问题,是电脑自己本身的问题,USB在硬件层面上来说是不背锅的
从缺点来说,因为USB地位低,所以它一般挂在南桥或者由PCI扩展出来,有中间商赚差价,设备延迟较高
而且有些功能是USB无法实现的,比如外接显卡,这是USB的工作原理导致的缺陷
1994年七家公司联合到了一起,研发工作落到了英特尔,准确的说就是当初提意见的阿杰伊·巴特的团队手里,谁挖的坑谁埋
考虑到推广新标准的难度,英特尔谨慎思考后决定放开USB的应用,不收专利费,这一决策直接影响了USB标准的迅速推广
1994年到1995年,USB IF整出了0.7/0.8/0.9/0.99/1.0RC几个版本,都是内部技术验证,并没有实际面市
1996年1月,USB1.0标准终于正式发布了,理论速率1.5Mbit/s,即187.5KB每秒,可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速度也就是3G网络的下载速度水平,天翼3G太快啦!
但是在当初,这已经是一个吓死河边一头牛的速度了,要知道当时一张3.5寸的软盘容量也才1.44M而已!等于一分钟不到就能够写满一张软盘,这对当时的用户来说已经是天降福音了
更何况,USB还能提供5V 500ma,共计2.5W的供电能力,以鼠标键盘的PS/2接口举例,它只能提供5V 100ma,供电能力一下翻了5倍!这已经相当先进了
而且为了保证USB的兼容性,USB IF想出了一个暴力解决的办法:插上一个USB设备,先给你通电,通了电之后就把所有的设备分类给你排出来,等着新设备自报家门,之后对号入座,就像是翻出一本词典来把你所有的分类全记下了
当然也存在一些设备比如外接声卡之类的还得另外打驱动,但是USB能够保证系统知道你这是一个声卡
这也就是为什么手机也是USB,OTG也能转标准USB,但是有些设备就是不支持,因为一是它手里的词典不全,第二是设备没有给手机的系统做驱动
USB标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插拔,之前的那些个傻大黑粗的接口不好接也就算了,关键是你必须在开机之前就连上,否则开机之后再接电脑是不认的,而且如果开机的时候强行拔出来,还有烧坏主板的风险
自从USB出现之后,插拔鼠标键盘变成了一件轻松的活儿
USB接口在设计上也非常先进,以往的接口又大又宽,插上去甚至还要拧螺丝来固定,现在直接用塑料片固定,直接怼进去就能保证稳定
USB接口还有当时显得十分先进的防呆设计,拿反了是插不进去的,当然后来这个防呆设计因为太落伍饱受批评,那也是过了十几年的后话了
在形状方面,USB IF给USB设计了两种接口,TYPE A和B,A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横条口,B则是不常见的方形口,多用于工业,专业设备上,更宽的口子方面能够在更加恶劣的环境里耐用一些
左边type b,右边type a
USB标准一经问世,立刻受到了……冷落
虽然1996年,在USB IF强大的号召力下,有一些设备已经搭载了USB接口,但是有枪无弹,像现在我们再熟悉不过的USB键盘鼠标,在当时也都没个影
而且USB1.0标准自己也并不成熟,它没有达到USB IF组织一开始定下的预期目标:多级连接
所谓的多级连接,最简单的解释就是HUB功能,把USB信号一分多,按照USB IF一开始的目标,USB得达到5级连接,最多连接128个设备!(前提是外接供电)
不过和雷电接口的菊花链一个接一个不同,USB的HUB主打的是树状连接
结果USB标准面市之后,用户发现USB信号衰弱的很厉害,不要说接个HUB了,USB线弄长一点,两三米,设备就掉线了,就这种水平,怎么算是一个成熟的接口?
痛定思痛之后,USB IF对USB1.0进行了大量改进,在1998年推出了USB1.1标准
1.1标准着重提高了USB的抗干扰能力,使HUB能力大大加强,正好当年市面上也整出了抗干扰较强的磁环线,USB长线变得更有实用性
最重要的是1.1的传输速率翻了好几倍,达到了12Mbit/s,即1.5MB一秒
可以说,USB1.1的出现,标志着USB标准终于走上了正轨
而在96到98年这两年里,USB IF组织除了制定标准也没有闲着,大力游说,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软磨硬泡着让许多厂家和公司去整USB的设备,才形成了这副颇具起色的局面
当然真正标志着USB标准登堂入室的事件,则是1998年8月15号,苹果发布了划时代的一体机IMAC G3,搭载了两个USB1.1接口
iMac G3
之所以苹果电脑搭载USB接口显得非常难得,是因为苹果它自己是有高速接口的,IEEE1394接口,苹果称为Firewire,俗称火线接口
IEEE1394发布之初有两种接口,左边的6针,右边4针,4针相比6针去掉了供电针脚
IEEE1394的IEEE,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它的第1394条标准
其实IEEE著名标准有很多,IEEE加数字是它们最正式的名字,比如无线网络的标准就是IEEE802.11
因为它名字比较拗口,而且制定1394标准的厂家在商标上发生了分歧,所以最后各家自己分别起了名字,各叫各的,什么火线接口,DV接口,i.Link接口之类的,其实它们都是IEEE1394,为了方便辨认,红酒这里统一叫火线了(再次强调它是标准,不是接口)
那么火线也是USB早期的最大挑战者,它于1994年由苹果牵头(基本就是苹果自己全包)的一个公司联盟推出,并且得到了IEEE的认可,成为了IEEE1394,之所以说它对USB造成了重大威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火线速度太快了
1996年的USB1.0只有1.5Mbit每秒,1998年是12Mbit每秒,而作为对比,1995年正式面世的火线接口已经最高达到了400Mbit每秒!
速度一快,能够做的事情就多了很多,比如说硬盘,摄影的高速记录等等,不管怎么说,用户对于速度的追求都是无止境的
而且火线在整个计算机的体系中处于更高的等级,可以做到不仅是主机能发出任务请求,设备本身也能发出指令
反过来USB为了追求兼容性和通用性,是出于一种打工仔,低等级的状态,工作思路是主机发出了指令,外接的设备再去配合
打个简单的比方,火线设备和主机之间相当于小公司和大公司,你比我更大,但是我们都是公司,我们是平等的,在这个平等的层级上我们进行合作交流
但是USB和主机就相当于部门和公司,USB和主机合作就相当于这个部门暂时挂靠在公司上,公司发话了,你部门再去做事,但相对的,想把你这个部门摘出去和拉拢过来,相对方便自由
最后,火线也是树状图的扩展,不能像雷电那样做一条线的菊花链
那么,技术上这么厉害的火线,出的还比USB早,怎么就输给USB了呢?
首先是火线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满了争执,苹果当时坚持:火线这么先进,以后前途一定大大滴,这么大的市场我们怎么能不雁过拔毛呢?每个用火线的设备都要收1、2美元的专利费,就这么办!
电脑把钱交出来!
苹果是这么想的,然而许多公司对收专利费表示明确反对,尤其是英特尔
没错,英特尔一边在搞USB的同时,一边去苹果那边客串火线标准的顾问,业界搅屎棍
那么英特尔认为,这个收专利费的头不能开,你苹果如果薅了这个羊毛,那我们剩下的公司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不济见者有份,那大家都你一美元我一美元的收,最后到了用户手里,一个设备啥也不干,就抽走十几美元专利费,那还用个屁啊!到时候一个最基本的滚轮鼠标,也得卖到几十美元,你看谁去买?
可是苹果不在乎,它有自己的算盘,火线这个接口,它是有明确的服务对象的,我苹果设计这东西就不是让你拿去接鼠标的!是让你拿去干专业用途的,去搞摄影,搞后期,接硬盘之类的,这些设备价格本来就贵,再加那么一点,用户也不会太敏感,他们更在乎速度快不快
所以火线是给什么网卡啊,硬盘啊,相机啊准备的,你再次也得拿个打印机什么的来接吧!这打印机不都得几百美元啊?贵个几块算什么?
英特尔见劝不动,大手一挥,你开心,你自己去闹吧,我闭嘴
(插入音乐: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火线就这样成为了有钱人的玩具
苹果折腾了两年,1997年整个公司的业务下滑的厉害,于是赶紧把乔布斯请了回来,乔布斯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重整MAC电脑的旗鼓,在这个过程电脑中乔布斯敏锐的意识到了USB的便利,于是在1998年发布的IMAC G3电脑上,搭配了USB和火线,做了高低搭配
iMac G3接口图
从此USB和火线就成为了当初的常见高低配,USB负责兼容,火线负责高速
2000年发售的PS2 1W型游戏机上也搭载了两个USB和一个火线(后面的PS2把那个火线砍掉了)
2000年,USB IF雄心勃勃的推出了USB2.0标准,世界上最常见的接口出现了
USB2.0 LOGO
速度方面,USB2.0在接口形状没有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居然达到了480Mbit/s,即60MB每秒!整整翻了15倍!已经比火线还要快了!而且USB2.0接口因为外形没有变化,所以支持向下兼容
打个最简单的例子,PS2破解机如果用U盘去玩游戏,因为PS2用的1.1,所以游戏CG会卡的生活不能自理,到了PS3用上了2.0,所以外接硬盘玩游戏就成了常规操作了
那么,不少朋友看到这里估计就会想了,USB都比火线快了,那火线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首先USB的这个60M每秒只是一个理论极限,实际生活中根本跑不出来,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顶天了30-35M每秒,如果说你能4电脑0M,甚至45M以上,那我们不关心您用的什么设备,更关心您在哪所实验室高就
而火线虽然理论50M每秒,但是之前说了,它是可以和主机直通的,所以信号更加稳定,实践中火线的极速还是比USB2.0高一些的
而且前面说到的火线在系统层级中比较高,这个优势是USB永远比不了的,就像部门再大它也只是个部门,公司再小毕竟是个公司,两者的功能范围是有差距的
火线USB高低搭配这件事,是苹果弄出来的,USB2.0出来了,苹果就笑不出来了,当两者的差距很大的时候,用户是乐于花钱的,但当两者差距变得很小的时候,绝大多数用户会选择牺牲一部分功能,换取更便宜的价格,这也是劣币最终驱逐良币的原因
随着USB2.0标准的发布,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改良也出现在了人们面前:2000年10月,USB MINI接口规格面市
2001年12月28号,USB OTG(ON TO GO)功能公布,使得一些特定的外设在没有主机(电脑)的情况下可以互相通讯,比如相机连接打印机
MINI接口相比TYPE A接口缩小了大量的体积,但继承了全部的功能,注意这里提的是接口和插座的规格,不是USB的标准
标准归标准,接口归接口
USB IF之所以推出MINI USB,很难不让人感觉这是借鉴火线,因为隔壁火线在1995年面市时就有两种接口规格,一个6针,一个4针,4针火线的体积相当小,在PDA,掌上设备等体积紧张,对厚度有要求的小型设备上大放异彩,很让USB IF组织眼红,于是有样学样整出了自己的MINI USB
MINI USB共5个脚,多出了一个ID针脚,用来判断自己在OTG设备的时候,是主设备还是从设备,没错,前面我们提到USB毕竟是一个存在等级的传输,所以还是要分个主次
和标准接口一样,MINI USB也分TYPE A和B,也电脑都采用了防呆设计不能反插,两者唯一的区别是TYPE B的转角都是直角,而TYPE A在接口下半部分是斜角,看起来像是小号的HDMI接口(HDMI接口后来才出现)
时间过去数年之后,市场选择了MINI USB TYPE B,TYPE A彻底消失,甚至红酒上淘宝都没有看到有人卖MINI USB TYPE A的接口,更别提线了
至于原因,红酒个人猜测,可能是2000年的水平,做斜角的成本会比直角贵,可能是这样吧,反正两者差距是真的小
MINI USB TYPE A淘汰的时间相当早,从官方文件来看,2003年10月,MINI USB接口发布两年后,USB IF看到市面上很多MINI USB设备都太过脆弱,尤其是在接口边缘的拐角,处理的不到位,于是出面发布了一个针对MINI USB TYPE B的改进建议文件,文件名叫圆角ECN
这个文件只提到了MINI USB TYPE B,而绝口不提MINI USB TYPE A,由此可见,MINI USB TYPE A还没面市两年就被USB IF自己放弃了
这份文件同时也暴露了另外一个问题,MINI USB接口强度不足,容易坏,这也是隔壁火线4PIN大行其道,而MINI USB始终无法和传统TYPE A分庭抗礼的原因
另外一个阻止MINI USB攻城略地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USB IF创始的7家公司,没有一家在掌上设备有很大影响力,像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这种手机、随身听玩的好的,那根USB IF没有关系
所以在00年代早期,手机样式百花缭乱的时代,那时候都讲究的是自立门户,诺基亚用诺基亚的标准,索爱有索爱的标准,而且苹果IPOD带起了30PIN的“歪风邪气”之后,大家都开始流行起长长的多PIN接口来
自立门户!
更加“鸡贼”的是,因为USB不收专利费,人人都能用,所以各家手机厂商的“自家接口”其实都部分兼容USB信号,就连早期只支持火线的IPOD,也在后期加入了对USB的支持
支持归支持,我就是不用你家的接口形状!
要问为什么,就是因为我自己设计接口形状我可以收专利费!
所以MINI USB的推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加上USB IF自己对MINI USB也不是很上心,组织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安排……
隔壁火线换代了!
和USB1.1迭代到2.0一样,IEEE1394也在2000年迭代到了IEEE1394a,不过这次更新类似USB1.0到1.1,像是一次系统升级,而不是换代,速度也没有变化,依旧是最高400Mbit/s,俗称火线400
2002年,IEEE1394的下一代终于来了,IEEE1394b,速度从400Mbit/s涨到了800M(实际理论精确值是786.432 Mbit/s),所以称为火线800
左边IEEE1394B,右边IEEE1394A
火线800的一个最大的革命是它采用了全双工,简单解释就是它现在是一去一回双向单车道,而以前USB和老火线都是半双工,一条车道分不同时间决定数据出还是入,延迟降低了很多
网 络 工 程 师 狂 喜(你打字带空格)
但!
火线800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它由于支持全双工,要单独开一条车道
那就不可避免的增加了针脚,从4、6PIN加到了9PIN!
于是!
它接口改了!不能直接兼容了!要插转接线了!
用 户 震 怒!
最后的结果是,火线800出来了好几年,只在苹果的POWER MAC G5工作站上出现过,直到后面转投英特尔之后,MACBOOK PRO上才搭载了火线800
毫无疑问,就连自己的亲儿子接口,苹果都不竭尽全力搭载,火线800的失败基本成定局
2007年6月,考虑到火线在网络领域有较为活跃的应用,火线S800T标准诞生,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直接用上了RJ45网线接头,按照设想,它可以用一个接口同时兼顾有线上网和链接火线接口
标准推出,无人响应,最后连颗适配的芯片都没人生产出来,火线S800T横空出世,原地摔死
同年,火线联盟(主要是苹果)听说隔壁USB IF08年就要推出新一代标准USB3.0,垂死挣扎,于2007年12月推出了火线S1600和火线S3200,如字面意义表示,这两个接口速度达到了1600和3200Mbit/s,即200和400MB每秒(实际精确值为1.572864Gbit/s和3.145728Gbit/s)
不仅如此,它们支持向下兼容,支持火线400和火线800
USB IF见此,微微一笑,于2008年整出了新一代USB标准,即我们俗称的USB3.0
先不看别的地方,先看速度,USB2.0是480Mbps,USB3.0是……
5Gbps!
看到这个速度,乔布斯找来记者,提了两下牛仔裤,说:
不玩了!火线输了,我们撤了
然后就退出了火线联盟
由于IEEE1394基本上就是苹果的亲儿子,连当爹的都不要它了,自然是完蛋了
虽然火线完蛋了,但是这只是代表它没有之后的迭代了,现有的接口还是能接着用的,所以那几年影视界还是只能凑合的用着火线,索尼的几款相机,甚至成了火线S1600为数不多的用户
讲完了火线坎坷的一生,让我们回到USB阵营,我们甚至还要把时间回溯一下,来到2007年
这一年不仅有火线的新标准,还有USB的新接口
那就是比MINI USB还要再细的MICRO USB
MICRO USB依旧是USB2.0的标准,依旧是五根针脚,也按照传统分为TYPE A和B,为了保证接口的固定性,不至于轻易脱落,两个接口的公头都多出了两个卡住母口的凸起
其中TYPE A是完全的正方形,和当初的MINI USB TYPE A一样在市场竞争中落败,已经完全成为历史
而TYPE B那就不得了了,这个接口我觉得都不用我介绍了,说句“安卓充电口”,大家就都明白了
没错,这次USB IF下了大力气把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这些手机厂子都集合到了一块,签了文件大家一块儿用USB接口,不再搞特殊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几年折腾下来,手机厂商们发现,它们没有苹果那样的市场号召力,人家苹果独立接口有厂商真的愿意捧场,它们自己独立接口除了自嗨基本没用……
而且MICRO USB TYPE B在体积缩减方面,真的是做到了登峰造极
举个例子,世界上最薄的智能手机VIVO X5 MAX,厚度只有4.75mm,连3.5耳机口都没了,是真的放不下了,不是为了卖蓝牙耳机坑钱的那种,就这都还能放下MICRO USB TYPE B接口,可见这个接口是真的很成功
最后2007年随着MICRO USB一起出来的还有USB充电规格(USB BC),USB IF把MICRO USB接口里的ID针脚再次利用了起来,从现在开始ID针脚不仅可以检测OTG的主次,还可以判断USB接的是不是充电器,当USB接到充电器时,通过USB接口的电流就可以超过USB2.0的5V 500ma标准,让设备充的更快
说完了接口,回到标准上来
2008年,USB IF整出了我们俗称的USB3.0,为什么要说是俗称呢?
因为……USB IF的究极诡异命名方式就要来了
上文我们提到的什么USB1.0/1.1/2.0的称呼都要成为历史了,因为USB IF它们的官方称呼根本不是这样的!
USB IF对USB的叫法完全按照速度来区分
1.5Mbps的叫做低速USB(1.0)
12Mbps的叫全速USB(1.1)
480Mbps的叫高速USB(2.0)
5Gbps的叫超高速USB(3.0)
用户们看了看USB IF的标准,纷纷赞叹:哦!好厉害!
然后接着叫USB2.0/3.0,爱谁谁
USB3.0标准为了实现480M到5G的大跃进,终于也是从半双工走上了全双工的道路,但是USB3.0一心求快,在设计上留了个大坑:USB3.0会干扰2.4G信号(WIFI、蓝牙),这是后话了
接口从5根针脚变成了9根,但是USB IF在见证了火线400到火线800互不兼容的惨剧之后,花了一番心思设计了USB3.0的接口,在TYPE A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完美地实现向上兼容,为了区分,所以USB3.0接口里面的塑料片都改成了蓝色,象征高速
但是TYPE B方形口却没有这个待遇了,在上边多出来了一块,但不管怎么说起码向上兼容还是做到了
另外,由于加多了针脚,所以USB3.0接口的供电能力增强了,达到了5V 900ma,4.5W
在MICRO USB这方面,那就比较尴尬了,因为接口已经相当的扁平了,不能再在纵向上做文章,那就只能在横向上做文章了
于是MICRO USB3.0 TYPE B接口出现了,厂商震惊,用户沉默
这也太长了吧!直接就在接口的隔壁多出一块来可还行!
实践也证明这种接口确实不好用,因为太宽了,很容易对不准,而且这个接口很脆弱,比较容易折弯
最后的结果是,几年下来只有三星NOTE3,S5这两款手机搭载了这个接口,而且体验并不好,因为驱动很难打,搞得当初许多用户抱怨NOTE3无法被电脑正确识别
在最重要的速度方面,三星NOTE3确实达到了一次重大的进步,对比以前手机几M十几M一秒的速度,起码达到了20多接近30M一秒
然而这个速度依旧没有超越USB2.0的范围
于是三星在次年的旗舰手机NOTE4中又把接口改回了2.0接口,速度还和NOTE3一样快,NOTE3这个进化白干了
MICRO USB3.0 TYPE B如今最大的运用是带移动硬盘
另外在2009年,考虑到不少手机已经将MICRO USB作为手机唯一的电力来源,USB IF发布了USB BC1.1,将USB线的纯充电能力提升到了5V 1.8A,并在2010年在平板电脑出现后将充电标准上调到了5V 5A(USB BC1.2)
2009年,英特尔展示了一种名为Light Peak的技术,就是用光纤来取代传统的铜线传输数据,本来这只是英特尔自己鼓捣着玩的技术,结果在IDF展会上,苹果的技术人员看到了这个技术,大感兴趣,于是苹果和英特尔就凑合到了一起去整新一代的标准
2011年2月,Light Peak的落地产品出现了,这就是雷电(Thunderbolt)
由于是和苹果一起研发的,苹果可以专属这个标准一年的时间,雷电1代的理论速率是USB3.0的两倍,达到了10Gbps,接口采用了MINI DP的接口,可以直接兼容DP信号的传输也是雷电接口的特色
不过光纤是不能传输电力的,为了外设的供电需求,雷电还是继续采用了铜线,1代的供电能力为10W
最后,雷电支持热插拔,而且支持菊花链,就是设备连成一条长线,而不是树状分叉,信号相当于走在一条高速公路上,路上有好几个出口,信号自己到口下高速,没到的就路过继续走
雷电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它基本就是把PCIE或者DP信号的搬运工,由于热插拔的需求,它是挂靠在南桥底下的,所以在传输PCIE信号时(比如外接显卡),延迟方面比不过正宗的PCIE接口
但是在传输DP显示信号的时候,它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经过英特尔CPU的核显放出DP信号输入雷电控制芯片,第二种则是南桥放出DP信号给雷电芯片
雷电虽然可以直接走PCIE信号,但是它有一个极为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的数据传输需要经过多次转换!
以PCIE信号举例,你需要从CPU走到南桥(延迟+),然后南桥走到雷电芯片(延迟+),然后雷电把PCIE信号转换成雷电信号(延迟+),信号到了外设之后再转换回PCIE信号(延迟+)
延迟爆表!(相对于PCIE来说)
第二件事就是……成本飞天,可能有些观众看到刚才的工作模式就能想象得到,这样岂不是主机端和设备端都各要内置雷电信号芯片?
是的,但更可怕的是,现在连雷电接口线材的两端,都要芯片!
等于一个主机到设备,需要4片芯片才能架起这座雷电大桥!
最后的结果是,苹果雷电连接线,售价29美元(当年29,现在涨价10美元到39美元)
嗯,一根线
最后不出意料,雷电又成了苹果自嗨接口,你就想想,同样的一块移动硬盘,SATA的500-700,雷电的2000+,虽然速度差一倍,你说你买谁
但是雷电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是不能忽视,首先就是它速度确实快,对于那些水深火热的摄影师来说快才是最重要的(4K摄影一张256G的卡顶不过几小时,数据量太大了)
其次是它好说歹说是PCIE信号,可以玩一些骚操作(外接显卡)
和火线不同,雷电这次贵的过分了,于是它的用户群完全和USB形成了不相交的平行线,大家相安无事
2012年,苹果发布了IPHONE5,加长的屏幕很引人注目,但新出的lightning接口同样具有革命性
这个接口是可以正反随便插的!不需要防呆设计了
于是乎,从雷电接口出现的那一刻起,安卓用户们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抱怨:怎么USB就没有正反插的?
USB IF听到了抱怨,但是它们的重心和大部分用户想的不同,先是在2012年弄出了USB PD标准,最高20V 5A,但是大家一看这个标准明显不是现在9根针脚的USB3.0能够承受得了的,于是大家议论纷纷,说是USB IF又要整出新接口了,正反插得那种
2013年,又整出了USB3.1标准,速度达到了10Gbps,和雷电1代的理论速度一样快
当然隔壁雷电已经2代了,速度20Gbps,接口依旧是MINI DP样式
USB3.1标准依旧向下兼容,也有针对TYPE A方形口的模式,但是比较坑爹的是USB有点向雷电学习了,现在USB3.1需要主机和设备都有内置芯片,才能享受3.1的高速
接口上,为了和USB3.0做明显的区分,接口塑料片改成红色
不过好在USB线上不需要芯片,这起码比雷电强
2014年,当安卓用户抱怨不动了之后,新接口才姗姗来迟,这就是USB TYPE C接口
没有MINI,没有MICRO,直接就叫TYPE C,接口支持正反插,24根针脚,也支持USB PD,最高能输送20V 5A的电流,供电能力100W
用户精神一振,就此开始了对TYPE C的期待
却没想到,TYPE C是给消费者挖天坑的开始
首先,USB IF宣布,为了厂商在宣传产品上的旧接口时,也不会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买了老古董,所以贴心的把整个USB标准分成了USB2.0和3.1两种
USB2.0方面分别叫低速(1.0)、全速(1.1)、高速(2.0)
然后USB3.1则分为GEN1(5Gbps)和GEN2(10Gbps)
也就是说再也没有什么USB3.0了,大家现在都是USB3.1 GEN1了,众生平等
用户纷纷喜出望外:哇,我一个接口用了好几年,现在居然能原地升级USB3.1,好赚哦……
赚你个头啊!
然后更大的噩梦来了,TYPE C接口出现之后,全世界第一个跳出来用它做设备的移动厂商是诺基亚,在N1平板上搭载了TYPE C,然后许多厂商比如乐视之流也纷纷跟进,一时间好不热闹
结果用户们美滋滋的把设备抱回家,开机一测……
这些TYPE C接口全部都是USB2.0标准,哦,现在要叫USB2.0高速标准
用户们全部吃了一斤黄连
所以说,为什么红酒我要在一开始跟各位强调,USB标准和USB接口之间需要分别看待的事情
就是因为接口它只是一个接口,你没有用上这个标准,它是没有那个速度的
得益于UFS闪存的普及,用户对速率的需求,过了几年,手机上的TYPE C接口的速度终于从USB2.0进步到了USB3.0(咱们还是叫俗称吧)
而USB3.1 GEN2的手机,则是2019年才真正出现,ROG2是第一部用上USB3.1 GEN2的手机
另外一边,用TYPE C充电的用户也遇到问题
首先,USB PD标准出来很久了,但是100W的充电器迟迟没落地
没落地就算了,用户千辛万苦整了一些充电器,结果线一插,却发现根本达不到那个速度
最后发现,自己手上的USB TYPE C线不达标
没错,USB IF当初发布USB PD的时候有一点没有考虑到位的东西是:它只规定了USB接口的制造标准,没有规定USB“线”的制造标准,你线的直径不合格,自然通不过那么大的电流,这很物理
所以用户很快发现自己在USB身上需要照顾的猫腻太多了
充电器,数据线,设备的接口,处处有坑!
似乎是觉得USB不够乱,还要加把火,英特尔于2015年宣布,雷电3将会改用USB TYPE C接口!速度提升至40Gbps!兼容USB PD,最高支持100W!
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了……
别的不说,那现在买个笔记本电脑都得关心一下这个上面的TYPE C究竟是雷电3还是只是普通的USB,然后这个USB是3.1 GEN1还是GEN2!
你想你也晕,你跺你也麻
雷电3的设备上市之后,用户们又发现了雷电3藏着坑:虽然雷电3最高40Gbps,但是,不是所有的设备都是“满速雷电3”!
有些雷电3是半速的!只有20Gbps,雷电2的水平,比如前几年的戴尔XPS
……
2017年,10G速度的USB3.1都还没有多少人在用,USB3.2标准就出来了,感觉现在USB的发展已经和应用脱节了
这次USB IF又!又又又!把USB3系列改名了!
USB3.2 GEN1x1(5Gbps),GEN1x2(10Gbps),GEN2x1(10Gbps),GEN2x2(20Gbps)!
用户都已经无语了,你爱咋地咋地吧,我们叫我们的USB3.0/3.1就好了
除开USB的奇葩命名方式,USB3.2把接口全部统一成TYPE C了,不过以TYPE A目前的销售势头来看,红酒我个人感觉,TYPE C统一市场至少还有7-12年的时间……
2019年,红酒逛了一圈淘宝都没有发现USB3.2设备在卖的时候,USB4就来了
四个规格GEN2x1(10Gbps),GEN2x2,GEN3x1(20Gbps),GEN3x2(40Gbps)
EMMMM……
USB IF你开心就好
……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技术规格,向下兼容USB3.2,兼容DP1.4a,PCIE 信号传输,主机对主机传输……
EMMMM……
……
这他妈不就是雷电3吗?(THE END)
如果喜欢求支持求鼓励求关注,如果不喜欢欢迎私信我提意见
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电脑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