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根新未来,作者 | 陈根
iPhone14发布以后,有两项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项就是微信通讯技术,尤其是在苹果发布新一代iPhone的同时,华为也官宣了将在Mate50中使用这项技术;另一项就是eSIM卡技术,如今,美版iPhone 14已经不再需要SIM卡,而是改用eSIM替代。
SIM卡就是人们常说的“手机卡”,所有的手机想要使用网络,都要在卡槽里插上这么一张卡,而eSIM则可以被理解为是电子化的SIM卡,eSIM卡没有实体,是嵌入式的手机卡。苹果推出eSIM卡,看起来虽然不是一件大事,但实则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不仅将加速eSIM时代的到来,更将颠覆过去SIM卡的商业关系,带来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用户,以及手机厂商和用户的全新服务模式。
SIM背后的商业经SIM卡是在全球移动通信时代诞生的革命性概念。所谓SIM,其本意就是为了用户识别模块,我们常说的手机SIM卡本名应该是UICC(通用集成电路卡),它用来确保各种敏感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联系人、电话号码,以及用户程序和应用,而SIM只是为了运营商鉴别用户,而在UICC中电脑占用的一部分鉴权信息。也就是说,SIM是一个完全基于软件的应用,并不需要与UICC硬件绑定。
于是,由于SIM卡的面世,手机和用户的电话号码可以分离,可以让用户拥有更多选择终端的权利。SIM卡虽小,但起到的作用却大。SIM卡不仅是承载着用户的网络身份,更是维系着用户与移动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商业关系。
SIM卡记录的是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用户的唯一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全球每一张SIM卡上的IMSI都是不一样的。用户申请移动通信服务时,本质上就是购买这张SIM卡上的IMSI。运营商通过销售SIM卡,实际上是把自己所经营的IMSI销售给用户,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会将这个IMSI和用户的手机号码绑定,这样就可以对用户进行服务开通、计费等运营管理内容。
也就是说,SIM卡代表着的,是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服务关系。这意味着,用户一旦申请了运营商的SIM卡,就建立了由这个运营商主导的信息连接通道。于是,用户无论访问什么网站,使用哪些应用都必然需要为这个运营商的网络服务支付费用。而无论SIM卡插在什么样的手机里,用户与运营商的服务关系都不会改变,除非用户到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去更换一张新的SIM卡。
在没有电子支付形式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只能通过运营商进行内容服务的收费,才能实现自己的业务。这个服务也被称为代收费服务。在用户、互联网平台,以及运营商中,运营商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它们就像是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不管要去哪个城市,都要向运营商们缴纳过路费。
这个服务模式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电脑因为当时运营商拥有基于用户真实身份的服务关系,而互联网厂商则没有。因此,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就必须借助运营商的这个服务关系建立业务变现通道。
但随着互联网在线支付能力的形成,用户向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支付的手段发生了变化,内容提供商开始不再依赖于移动网络运营商进行代收费。于是,移动网络运营商在整个服务模式中的商业地位就开始下降,现在,运营商们几乎只能依靠用户对于网络的使用收取流量费用,而互联网更大的内容与服务市场则与运营商无关。
但不论如何,凭借着SIM卡的存在,运营商与用户之间才可以保持稳定的网络服务关系,这保障了运营商至少可以拥有一个稳定的流量收入基础,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流量收入依然可以得到伴随式提升,直到eSIM卡的出现。
挡不住的eSIM同SIM卡一样,eSIM也是用来存储IMSI以及与运营商相关的网络配置。但它的体积却比SIM要小得多。并且,不同于SIM卡必须将IMSI事先写入而且永远不能更改,eSIM随时可以写入IMSI,并随时可以更改,甚至可以利用OTA(Over The Air)模式通过移动网络连接就可以进行实时修改。
也就是说,用户不再需要去运营商的服务柜台获取SIM卡而开通业务,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用户与运营商之间服务关系的脱离。因为用户实际上可以在购买终端设备时,可以让设备的销售商为他进行服务的开通。
毫无疑问,eSIM严重弱化了运营商对终端用户的控制权。运营商手机业务的商业模式是以SIM卡为中心的,它将用户固定在其计费系统中,而eSIM甚至可以让用户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便可随便选择运营商,资费套餐。
电脑目前,eSIM对产业链中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也已经开始显现,这也是eSIM迟迟没有得到推广普及的原因。运营商作为物联网连接服务的核心供应商,也是eSIM商用后受到冲击最大的群体。eSIM的出现是对于电信行业经营了几十年的基本运作机制的彻底颠覆,它对于电信行业,尤其是运营商的深刻影响是空前的。
但纵使运营商再不情愿,也挡不住科技的趋势。实际上,苹果手机引入的eSIM技术,也不算新鲜事。从时间上看,这项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当年,苹果公司就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2014年9月,苹果发布的平板电脑iPad Air 2,就采用了这项技术,只不过当时称为“Apple SIM”。
2017年9月,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Watch 3的电子手表产品,这款手表除了它时尚的运动造型和各种精致的移动应用之外,也正式给市场带来了eSIM的概念。此外,苹果在发布了eSIM支持的Apple Watch 3之后,又进一步在第二代iPad Pro中对eSIM进行了支持。2017年和2018年,谷歌公司相继推出了支持eSIM的Pixel 2和Pixel 3手机,苹果公司也相继推出了支持eSIM的iPhone XS、iPhone XS Max、iPhone XR等机型。很多其他的手机厂商为了体现一种中立的态度,宣布既支持普通SIM卡,也支持eSIM卡。
在这样的趋势下,手机厂商们将可以逐渐掌控用户关系,他们可以从运营商处批量囤积IMSI,批发网络流量,然后再以自己的服务品牌向用户销售网络流量,并将网络流量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分给提供服务的移动网络运营商,这将会进一步降低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价值链上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商业地位。
除了手机厂商们出于商业目的的推动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官方对于eSIM的支持态度。针对eSIM推广问题的留言询问,工信部近日答复:我部高度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在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工信部答复提到,目前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
为物联网量身打造?当然,对于eSIM卡的进一步推演会发现,除了颠覆运营商和用户之间的商业关系,eSIM卡更大冲击力量,其实是对物联网的冲击和变革——如果说SIM卡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代表,那么eSIM就是专门为万物互联时代量身打造的嵌入式集成芯片。毕竟,eSIM具备不占空间、低成本、高安全等特性,在技术上有着SIM卡无法比拟的优势。
事实上,虽然手机用户想体验eSIM还遥遥无期,但是国内的运营商正在利用eSIM卡积极部署自己的物联网平台。因为对于运营商来说,物联网对成本敏感,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更高,传统的SIM难以满足物联网设备要求,而eSIM卡则方便许多。在未来,eSIM有望成为物联网设备的中枢神经。
比如,目前,eSIM已经应用到了车联网、共享单车和消费级电子设备等众多领域。摩拜单车最新的智能锁就是基于eSIM芯片设计,实现了更省电、终身免维护,且防盗能力强等特点。
与此同时,如今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在宣布将在新下线的汽车中植入通信芯片以实现互联。要知道,车联网对通信的要求实际上是安全性的需求,嵌入式卡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当发生事故的时候,在车主无法进行操作的情况下,车主要跟后台主动通信,eSIM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传统插拔卡显然不能在发生碰撞后确保这个业务正常使用。
智慧物流也是eSIM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跨越不同城市乃至国家的物流车队,大多配备了采集各类数据的传感器,每天采集大量的遥测数据,其完整性和流通性非常关键。eSIM不仅降低漫游费用,而且让数据不会因为信号不佳或者更换SIM卡而产生中断。并且,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以及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逐步成熟,eSIM高集成、小型化、免维护、长连接等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显现。
此外,消费物联网也是eSIM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包括各种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无人机、医疗健康设备、追踪定位器等,这些都是eSIM的重要应用载体。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通信和联网也在成为这些智能硬件的一项标配功能。显然,相对于汽车、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的内部空间要珍贵得多,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eSIM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2017年3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宣布了期待已久的嵌入式SIM卡(eSIM)远程配置的规范。这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代表首个GSMA标准化版本的可重复编程eSIM标准,这一标准可用于消费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健身设备和平板电脑等。目前,三星的Gear S2、S3,华为的HUAWEI Watch 2,都有eSIM卡版,但是目前国内的运营商暂时还不支持这种模式的运行。
总归来说,无论是否愿意,eSIM既然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就不会无故退场。对于运营商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迎合技术的趋势,积极改变自己的核心价值定位,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探索新的技术,才能把握住新的时代风口。通信世界已经向前发展了,而过去的商业模式也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电脑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