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以竹代钢、以竹代混凝土……这些想法正在成为现实,并且日益频繁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12月20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2022绿色发展峰会在北京举行,在“科技、金融助力‘双碳’进程”分论坛上,中国林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丽君分享了公司当前践行双碳的探索及取得成果。
她表示,在践行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推动技术电脑创新上面。“我把它比喻成高速公路和路上的车,政府相当于确定战略目标,企业则要在这条路上前行,而企业选择什么样的速度、人才、品牌,是由企业自身决定的。”
在“科技、金融助力‘双碳’进程”分论坛上,中国林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丽君分享了公司当前践行双碳的探索及取得成果。
以竹代塑、以竹代钢、以竹代混凝土,助推国家双碳战略
据苏丽君介绍,中林集团是中国林业行业唯一的央企,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碳汇经营实体和相关运营平台,做双碳战略的领跑者。目前在创新业务方面,集团大力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发展,包括装配式木结构、竹缠绕房屋、竹缠绕管廊等。
竹产业被全球公认为绿色产业。苏丽君在论坛中主要介绍了竹缠绕技术的应用。
竹缠绕是以竹子为基材,通过复合材料将其打造成管道、管廊等,可以替代水泥、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苏丽君表示,中国的竹材非常丰富且竹子可以再生利用,我国每年闲置的竹资源是1.1亿吨。“如果把1.1亿吨的竹材用于竹缠绕替代钢筋、混凝土,每年可减少4.48亿吨碳排放,同时带动3000亿左右的经济收入。”
据了解,竹缠绕已列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苏丽君表示,目前我们在开发的竹缠绕房屋、管廊的市场容量是万亿级的,再加上后电脑期的其他新型产品,这个市场是巨大的。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推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以竹代混凝土,助推国家双碳战略。
谈及装配式木结构时,苏丽君指出,装配式建筑是其构件在工厂预制化生产,然后通过现场组装、干法作业,就像搭积木一样搭房子。国家“十四五”之后,明确要求全国各地装配率在2025年之前达到30%以上。
“装配式市场规模是万亿级的,但木结构市场体量较小。”苏丽君指出,不过,它是唯一负碳的建筑形式。在生产建造过程中,可以将碳永久地固定在建筑里,同时,相比传统建筑,木结构生产、安装阶段碳排放量可以减少49%-95%。
不过,苏丽君坦言,装配式木结构的发展目前遇到一定尚待解决的难题,比如,技术标准方面,国外最高可以盖到25层、86米,而国内最高只可以盖到7层,在这方面希望政府可以帮助去推动;另外,当前装配式木结构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人才缺失严重,还有一些技术手段待突破。
“接下来我们希望和一些大专院校、包括通过借助资本的力量去推动装配式木结构的发展,从而助力双碳进程。”苏丽君表示。
推进“双碳”发展思想上有紧迫感,行动上要可落地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资源能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行动,现在距离2030碳达峰的时间不断逼近,如何看待其中所面临的挑战?
苏丽君表示,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此前已达峰值,而我国和部分国家的碳排放量还有一定增长空间,数据也表明,国内的排放总量较高。所以2030年“达峰”的压力非常大。
在她看来,在积极稳妥推进“双碳”进程,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有紧迫感,另一方面,从行动上要可落地、可执行,同时避免“一刀切”、“碳冲锋”。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循序渐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积极稳妥在2030年达到“达峰”的状态。
她还指出,在推进绿色、低碳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推动技术创新上面。“我把它比喻成高速公路和路上的车电脑,政府相当于把这个战略目标确定了,企业就要在这条路上执行下去。企业选择什么样的速度、选择什么样的人才、选择什么样的品牌,是由企业自身决定的。”
谈及政府具体要扮演的角色时,苏丽君表示,“相当于这条路要平坦、畅通,能够在企业减负、金融助力等方面,为企业更好、更顺行地提供帮助。”
对于企业如何提高创新力方面,苏丽君也总结了三大方面,一是人才、二是要有好的产品、好的技术;三是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从而全面布局市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