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电脑知识学习网,专业的电脑知识大全学习平台!

手机版

v1000u盘启动-(v110u盘启动)

病毒安全 发布时间:2022-12-26 20:59:56
v1000u盘启动 (v110u盘启动)

五月份了,我掐指一算:「嗯,差不多是时候了,索尼是时候更新降噪音频新品了。」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索尼发布了真无线降噪耳机 WF-1000XM4,革新了我们对真无线降噪耳机的印象。但当时头戴式降噪耳机并未推出迭代产品,而是引来了一款通体纯白外观的「静谧白」限定款。

所以按照惯例,索尼的降噪耳机也到了该更新的时候了。

果不其然,索尼在 5 月 19 日正式发布了降噪耳机新品,而且有两款新品。

头戴式降噪旗舰耳机 WH-1000XM5舒适入耳真无线降噪耳机 LinkBuds S

两款产品一起说,所以本文相对较长,敬请谅解。

五代目,索尼 WH-1000XM5:外观终于换新颜

在 MDR-1000X 之后,索尼将「降噪」系列的音频产品独立出来,用 WH、WI、WF 来代表头戴式、颈挂式、真无线三种形态的降噪耳机产品。这也侧面证明了索尼对降噪系列产品的重视。

但在初代头戴式耳机成型之后,接续的 M2、M3 乃至 M4 在外观部分都是小修小改,没有特别显著的变化。于是之前撰写体验文的同事总是要像列文虎克那样,仔细在新旧款之间找微小的不同。

来到第五代,索尼重新设计了整个外观样式,让 WH-1000XM5 看起来与之前的四代产品完全不同。

这次,当你戴着 WH-1000XM5 走在路上,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是索尼最新款的头戴式降噪耳机,绝对不会和前四代产品弄混。在它正式发布之前,我根本就不敢戴着它乘坐任何的公共交通工具,因为它的新外观过于引人瞩目,搞不好就会被路人拍下来发到社交网络,然后就得面临巨额泄密赔偿。

在设计语言上,索尼此次主要是基于「极简」和「圆润」的风格去设计的。

主体部分使用了大量的曲线设计,看起来更加浑然一体,减少了许多明显的接缝。

两侧耳罩还有一个带有些许倾斜角度的平面,右侧耳罩平面为触控面板,手指轻点或轻划面板就能完成相应操作(可以在 App 内自定义)。用手掌捂住右耳罩仍能激活「快速提醒」功能,如果你是索尼耳机老用户的话,应该对此不会感到陌生。

烫金的 SONY logo 就位于转轴与耳罩的连接处,两侧以对称和谐的纵向方式摆放。

变得更加纤细的头梁,圆润纤细的设计能降低头梁对用户头顶造成的压力,同时无极滑块、无缝转轴和悬挂结构设计也能让你在调节头梁长短时,做到近乎完全静音的效果。

类似的无极调节头梁设计,其实也可以从 Bose 的 NC700、苹果的 AirPods Max 上看到。这样的设计基本符合了我们对耳机的未来审美要求。

但这类设计最大的痛点,索尼也并未避免:WH-1000XM5 失去了灵活的折叠收纳的功能。

不可折叠,意味着 WH-1000XM5 的便携性大幅降低,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比耳机本体还要硕大的耳机收纳盒。

如果要将耳机放进收纳盒内,然后放进包里随身携带的话,它必然会占据我背包里一整个夹层的空间。而且在取放的时候都会更费力一些,这对于降噪耳机主要的消费群体——有着差旅刚需的商务人士来说,比较不便。

但我们与索尼沟通之后了解到,这个收纳盒是考虑到用户可能会将它存放于狭窄拥挤的地方,从而提供了可以「压平」的回弹设计。

好在,WH-1000XM5 不是想要营造豪华感,新的设计依然是为了提升佩戴舒适感而服务的。

整机的主要材质还是熟悉的塑料,表面作哑光磨砂处理。

得益于纤细的头梁和耳罩的轻量化,戴上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 M5 要比 M4 轻盈得多,来自头顶和两侧耳罩的压力大幅降低,换取了轻巧灵活的佩戴感受。

耳罩内侧配备了新设计的柔软减压型皮革,它有着更好的延展性,按压会感到明显的回弹感和松软度。能较好地贴合头部形状带来舒适佩戴感之余,依然保持较强的隔音度。

至于挂在颈上的佩戴体验,WH-1000XM5 就有所退步。

耳机的收纳方式变成向外折叠之后,耳机就无法「平整」地挂在脖子上,而且会限制脖子位置的灵活程度,对于脖子较粗的朋友们来说,非常不友好。

一开始不太理解为什么索尼要使用向外折叠的方式,直到我后来意识到,平时我是怎样从收纳盒拿起耳机佩戴的……

M4 的佩戴检测功能也被 M5 用一种更加优雅的方式继承,WH-1000XM5 将原来用在 M4 上那个需要「开个窗」的距离感应器,更换为隐藏于防尘垫内的环形静电传感器。

索尼表示,这样不但可以让传感器隐藏于内,避免灰尘影响,能实现一体感更强的外观,而且这种新型传感器的监测精度也要更高一些。

耳罩底部依然是两枚按钮,除了电源键/配对键这个按钮之外,还有降噪/环境音模式的切换按钮(出现在 M4 身上的 CUSTOM 按钮又改回去 M3 的样式了)。分列两侧的,还有一个附带指示灯的 USB-C 充电接口,以及一个 3.5mm 有线音频口。

电脑

WH-1000XM5 依然是你现在能买到的最强降噪头戴式耳机

针对降噪部分,索尼此次使出了「超级加倍」的底牌,带来了「双芯+ 8 麦克风」的配置。

相较于 M4,M5 的这套 8 麦克风降噪系统是将两边麦克风数量从 2+2 提升至 4+4 的水准。

围绕在单边耳罩外有三颗外麦克风,用来收集外部噪声,还有一颗内麦克风在耳罩内,用来收集耳罩内的声音。内外结合,耳内残留的噪音也没有放过。

麦克风收集了噪音之后,就要交由机内的两颗处理器去进行降噪处理了。

根据索尼的描述,两颗芯片各司其职,集成处理器 V1 是用来处理来自不同方位的 8 个麦克风采集的的环境噪声信息,然后再交由 HD 降噪处理器 QN1 来运算输出反相声波,实电脑现更高效率和更彻底的消噪。

说白了,要想再往上提升降噪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升外部噪音的收集精确度,然后将信息量更大的噪音数据,用更强的算力和算法完成高效处理。

就实际体验而言,拉满降噪等级的时候,WH-1000XM5 依然能消除绝大多数的环境噪音和人声,即便是高频噪音都可以有效去除,在嘈杂的环境里即时可以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空间。

唯一可以挑刺的,便是强降噪下会带来些许耳压的不适感,但对耳压的适应度也因人而异。

很显然,WH-1000XM5 依然是代表着索尼降噪的天花板水平,相较于前代也有提升,我认为它依然是你现在能买到的最强降噪头戴式耳机。

只不过上一代 WH-1000XM4 的降噪能力已经足够优秀,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非易事,堆叠硬件提升的降噪强度感知不算特别明显,并不会给 M4 用户带来换机的冲动。

电脑

基于新的麦克风阵列,耳机的环境音表现也有提升。但是已被 AirPods Pro 和 AirPods Max 惯坏的耳朵还是会觉得 WH-1000XM5 的环境音会沉闷一些。

至于声音素质部分,我认为这是索尼 WH-1000XM5 的另一长板。

它用上了索尼新开发的 30mm 驱动单元,按照索尼的说法,单元的边缘使用柔软的聚氨酯材料,能强化低频表现力;圆顶使用碳纤维材料进行强化,增强振膜刚性,也使得振膜重量更轻,带来良好的中高频细节。

内置的 HD 降噪处理器 QN1 采用了 32 位音频信号处理技术,同时也集成的数模转换器和模拟功率放大器也提供了出色的信噪比和低失真。

实际听感上,同样搭载 QN1 芯片的 WH-1000XM5 自然延续了 M4 的声音风格,我认为它依然保持了非常优秀的音质水准。

但可能是因为新单元的加入,WH-1000XM5 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声场表现,空间感明显了许多。和前代相比,电脑我感觉就像是从书房走进了大平层客厅一样。

仔细去对比之后还会发现 M5 的声音表现会更加干净,三频表现也相当饱满,中高频表现,低频弹性更加紧致干脆,但会感觉到它的低频变得更加克制,量感明显减少许多。

当然,如果你是索尼降噪耳机的老用户,应该会知道自带 App 的 EQ 调节可以改善它的频响表现。按照个人口味去选择或自定义调节均衡器之后,你就能获得专属于自己的愉悦听音感受了。

它还有一些体验细节提升

比起降噪强度和音质,WH-1000XM5 在细节体验上的提升,同样值得关注。

第一个令我动容的地方,就是 WH-1000XM5 的开机速度非常快,并且取消了往日繁杂的开机语音提醒。现在,M5 开机即连上手机,耳道内只剩简短「duang」的一声提示音,而后即刻开始播放音乐。

加上灵敏的佩戴感应,是我第一次在头戴式耳机上体会到像 AirPods Pro 那样的轻巧体验感。

基于耳机的位置识别功能,WH-1000XM5 带来了更聪明、自然的降噪体验。在 app 上开启智能降噪优化后,耳机可以判断我的活动情况,针对静止,走路,跑步分别设置降噪大小。

电脑

当我从地铁走出步行至公司时,耳机会自动降低降噪,保证我能听到汽车,电动车的喇叭声;临近办公室小跑两步的时候,耳机则会切换到完整的环境音模式,确保在步行过程中更好地应对路况。

基于此,经过稍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它还能识别我当前是处于高速移动的交通工具上,或是在家或者办公室内,从而提供不同等级的降噪强度。用习惯了之后,算是比较方便。

我们一直都很关注降噪耳机的语音表现,WH-1000XM5 耳罩单边的三颗外置麦克风均采用了抗风噪的设计,加上高精度语音拾取技术,即便是大风环境或是较为嘈杂的通勤路上,均可获得不错的语音通话体验。

LinkBuds S:索尼目前最小最轻的真无线降噪耳机

三个月前,索尼推出了「绝不降噪」的全开放式真无线耳机 LinkBuds ,然后这次发布的,却是一款「强效降噪」的入耳式真无线耳机 LinkBuds S。

不降噪与降噪之间的产品型号,差别仅在于结尾的这个 S 后缀。

对于这个 S 后缀,索尼给出了 Silence 主动降噪、Seamless 舒适便捷、Superior sound 高品质音质这三个延伸解释。并再次强调了 LinkBuds 系列「时时在线」的特质。

也就是说,LinkBuds S 依然想成为那个可以「全天候佩戴」的耳机,尽管它是一个入耳式耳机。

为了实现长时间的佩戴,LinkBuds S 一举刷新了索尼真无线耳机的体积和重量纪录:

单只耳机重量仅为 4.8g,这是索尼目前最轻的真无线降噪耳机。SiP 封装 V1 芯片电路,5mm 紧凑单元和微型电池加持,这是索尼目前最小的真无线降噪耳机。

要做到舒适稳固的佩戴感,索尼先是再度拿出了多年来积累的全球人耳形状数据库,实现了适合绝大部分人耳腔形状的设计,让耳机内侧可以稳固地贴合耳甲腔和耳道。

稳固贴合的另一个「功臣」,就是 LinkBuds S 的偏重心设计。在耳机外侧的腔体部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斜切面走向是带着腔体重心向内侧偏移。

LinkBuds S 的设计我认为是好看的,而且它属于那种看了就知道怎么戴到耳朵里的类型,没有 LinkBuds 甜甜圈那种需要读一遍说明书才知道怎么用的使用门槛。

佩戴好之后,即便大幅度地甩头,LinkBuds S 都可以紧贴于耳廓,完全不会有松脱的情况。

得益于「最轻最小」,配合人体工学设计的腔体和偏重心设计,LinkBuds S 确是我戴过最舒服的真无线入耳式耳机,足以胜任「全天候佩戴」这个特点。

虽然 LinkBuds S 腔体非常小巧,但索尼依然保留了两侧耳机的触控面板,以及佩戴感应功能。

较为让我惊讶的是,LinkBuds S 还提供了头戴式降噪耳机同款的「快速提醒』功能,长按耳机触控面板就可以唤醒这个功能。

回过头去看看那个同样小巧的耳机收纳盒,它的外观材质和配色均与耳机腔体保持一致。

耳机主体和耳机盒都采用了再生树脂材料,附有颗粒感的轻磨砂表面提供了细腻亲肤的触感。

USB-C 接口位于耳机盒的背面,而且这里附有独立配对按钮。LinkBuds S 和 LinkBuds 的配对逻辑一样,配对新设备时只需掀开耳机盒顶盖,然后长按配件按钮就可以连接成功,然后再拿出耳机直接使用即可。

这一点,比 WF-1000XM4 方便很多。

降噪向左,环境音向右

我觉得用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来形容 LinkBuds S 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它不但拥有集成处理器 V1,具备主动降噪和环境音模式,而且还支持 LDAC 高清传输,以及 DSEE Extreme 数字声音引擎进阶版。

就账面数据来说,LinkBuds S 和 WF-1000XM4 似乎比较接近。这两款耳机之间的比较相信也是不少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先说降噪,没有打开环境音的情况下,直接将 LinkBuds S 塞入耳道之后已经有充盈的感觉,夯实了被动降噪的隔音效果。

打开主动降噪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个降噪强度与 WF-1000XM4 有着较大差距,在未播放音乐的时候,身边的人声还是依稀可闻。只有开始播放音乐之后,听感的注意力被音乐带跑后才会获得较好的降噪体验。

考虑到它那「时时在线」的定位,LinkBuds S 的重点其实并未放在主动降噪身上,它真正的亮点其实是在于更为通透的环境音表现上。

LinkBuds S 腔体外设了一个新研发的外部麦克风,增加了环境声的抓取量,让环境音以更为自然通透的方式传入耳内。相较于 WF-1000XM4 来说,LinkBuds S 的环境音延时显著降低,外部声音的声线也更加自然,有了显著的提升。

持续戴着 LinkBuds S 与别人对话也不再感到别扭,只需将音乐声音降低一些。

不过,若然对手是 AirPods Pro 的话,那么 LinkBuds S 还是有颇大的追赶空间。

时时在线的定位还对语音通话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LinkBuds S 带来了「高精度语音拾取技术」和「DNN 深度神经网络系统算法」,实时分离人声和噪音,有效隔绝身边的环境音和其他人声。此外,外部麦克风还被细密的网格包裹,用以降低风噪影响。

就实际通话体验而言,的确,LinkBuds S 能做到话里话外都清晰,而且和同事对话的时候,他似乎没有意识到我是用耳机在与他对话。

最后来聊聊音质,在硬件部分,LinkBuds S 配备了一个紧凑型的 5mm 动圈单元,内置的集成处理器 V1 内置了放大器和高信噪比的 DAC,理论上可以实现不错的声音输出。

试听之后发现,LinkBuds S 的声音调教很有 UltraBass 的风格,适合大众口味的暖声流行风格,属于非常抓耳的类型,是出乎意料的好听。

LinkBuds S 的低频量感非常足,下潜较深,动态反应迅速。聆听《Sugar》的时候,拳拳到肉的鼓点会让你的身体很难忍住不跟着节奏去律动。

这样全面偏向流行的调教,让我们都不禁感叹:「是以前的索尼味。」

虽然低频我个人觉得已经很足了,但索尼在 App 内的 EQ 位置还准备 Clear Bass 低音增强调节,试图进一步释放单元的低频特性。对于我来说,再加深低音的话,就有些轰头的感觉了。

中频人声表现也比较出色,高频延伸有所欠缺,但不会十分干涩,低频非常突出的情况下,中高频稍微靠后但却依然饱满。

听过 LinkBuds S 之后再听 WF-1000XM4,后者调音的高级感一览无遗,但因为个人口味千人千面,办公室里青睐 LinkBuds S 流行声线的人也不在少数。

索尼降噪家族有了更多选择,要怎么选?

在发布会结束后,有很多读者在评论区和私信里问了爱范儿许多关于「怎么选」的问题:

· WH-1000XM5 发布了,手持 WH-1000XM4 要升级吗?

· LinkBuds S 对比 WF-1000XM4 的话,哪个更好?

从这里其实也能看出来,现阶段会考虑选购索尼耳机的人群,其实早已明确的了自身的需求,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冲着索尼引以为傲的主动降噪,以及相对领先的音质表现而来。

至于互联生态,并不是索尼耳机用户首先考虑的。

无论是 WH-1000XM5 还是 LinkBuds S,它们都给到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是 WH-1000XM5,它的更新点主要还是在全新的外观设计,以及随之而来的崭新佩戴感受,弥补了 M4 之前的外观缺点,但同时也出现了耳机盒过于硕大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这个尺寸的收纳盒不是问题,那么;若然你不太满意这个收纳方式,那么恭喜你,现在 M4 在市面上应该已经出现了比较好的价格。

与此同时,对于手持 WH-1000XM4 的用户来说,我个人认为这代 M5 虽然重塑了外观,但是它的总体体验并不会与 M4 拉开很大的差距,升级的吸引力不够明显。

而在 LinkBuds S 和 WF-1000XM4 之间选择就变得非常简单,若然追求降噪强度和高品质原音表现,那么 WF-1000XM4 的地位依然稳固;若然心动于轻巧灵活的形态以及时时在线的体验,而且耳朵早已厌倦了硕大笨重的腔体,那么 LinkBuds S 将会是你心目中最好的真无线耳机。

总言之,开设新的产品线、重塑产品外观,其实都展示出索尼对降噪耳机产品的自我认知和专注。如今,索尼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其实也是在填补着更丰富的用户场景,满足消费者更多元的需求。


电脑
责任编辑:电脑知识学习网

病毒安全